任務導向的後果
約談一位小男生的媽媽,
孩子跟人相處很「直接」!
要跟人家借東西,只說一聲就拿走,甚至有時想要什麼就立刻有動作,
不大能理解對方的感受,言談中媽媽才透露他從小都只給指令,
要孩子遵守,很少有耐心地去和孩子解釋原因或理由,
十分任務導向。
建議媽媽回家做幾個改變:
提高孩子對事情的程序概念,建立理解對方和同理心。
大人做任何決定或規定要透過討論,讓孩子經歷思考過程,
增進邏輯與推理的能力以外,更重要的是「動機」!
在蒙特梭利的混齡環境中,孩子透過小社會的互動,
人我的判斷機會較多,慢慢會在合理化的互動中建立程序概念,
尤其在幼兒期「秩序感」的敏感期更是建立同理心與社會性的良機!
媽媽認同自己的「任務導向」需要調整,
因為孩子在缺乏思考的情況下被要求是十分不妥的,
和孩子養成「討論」再訂規則,依照約定去執行並堅持原則!
相信孩子會更願意思考,當然也更願意遵循。
Image by Michael George